2008年底,全球的金融海嘯大潮席卷了很多行業,甚至使許多行業受到致命性的重創。在這種背景下,LED行業卻逆勢增長,成為全球恢復最快、增長速度最強勁的行業之一。作為全球矚目的朝陽行業,也成為投資的熱點。在巨大的資金注入下,整個行業正經歷著新一輪巨大的變動。
2009年以韓國三星積極推進LED背光源在液晶電視中的應用為代表,使得LED需求迅速增加,造成LED芯片的產能全面吃緊。2009年美國Display Research的預測:2010年LED背光電視的出貨量將達到1500萬臺。而最近三星已經將2009年的LED背光電視出貨量調整到250萬臺,2010年的出貨目標為1000萬臺,這個消息造成LED芯片的供應進一步緊張。為了保障LED芯片的供應,LED業界紛紛通過并購、參股等形式來實現垂直整合或者橫向聯合。
相比于目前迅速增長的LED背光源市場,LED的照明市場更加巨大。根據臺灣工研院的統計數據,2007年全球照明市場規模是912.5億美元,預計到2015年全球的照明市場規模將達1372億美元,LED在照明行業的發展前景更加廣闊。
正是基于LED在背光領域、照明領域等的巨大市場潛力和高速發展,最近幾年世界LED格局也一直在變動,特別是2006年以后,變動頻繁。梳理一下國際上LED企業的戰略布局,也許能給我們啟示,為我們國家制定LED產業的發展戰略提供借鑒。
照明巨頭垂直整合
隨著LED技術的發展,LED在照明領域的應用前景被看好,傳統照明巨頭也紛紛介入其中,如世界五大LED制造商中除了Cree和日亞(Nichia)外,Lumileds、歐司朗光電(Osram OS)、豐田合成(Toyoda Gosei)則分別隸屬于Philips(Philips)、歐司朗(Osram)和豐田(Toyota)。這些大集團并不滿足于現況,而是不斷發掘新興公司并將其納入掌控之中,以期完善產業構成、長久占據照明市場的利潤制高點。在產業鏈的垂直整合中,Philips和Cree公司的動作無疑最具代表性。
Philips的并購整合
2006年12月繼收購安捷倫(Agilent)持有的47%的Lumileds公司股份后,Philips以800萬歐元收購員工持有的3.5%的Lumileds股份,實現了對Lumileds的全資掌控。僅時隔半年,2007年6月Philips又以7100萬美元將加拿大白光LED生產商TIR Systems公司納入旗下,8月底則以7.91億美元左右的價格完成對美國LED照明系統集成商Color Kinetics(CK)公司的收購。Lumileds制造LED芯片和功率型封裝,TIR擁有 Lexel平臺(Lexel是白光LED光源的主要組件,包括散熱、光學設計、反饋和驅動技術等),而CK則在LED照明色彩控制設備及系統領域走在世界前列。這一連串的收購將Lumileds從LED照明產業鏈的中上游,發展到下游及應用,豐富了Philips的專利產品組合,也加大了品牌效應,為Philips贏得了強大的競爭優勢。Philips預估LED市場每年平均增長將超過20%,事實上,2009年LED照明的復合增長率為30%,而LED背光的復合增長率更高達70%,遠遠高過當初預期。Philips期望藉由這一系列收購,鞏固集成半導體照明產品線,完成全球LED照明市場布局,確保在大功率LED領域的地位。而從長遠來看,Philips上述舉動不僅僅是鞏固其在LED照明業的根基,而且是其如何在整個照明業長期占據技術、資源等優勢所做的全面戰略部署。
Cree公司的垂直整合
2007年4月2日,Cree宣布完成對華剛光電的收購。這次戰略合并涉及華剛集團旗下三大主要業務部門,包括 LED 封裝事業部、模組事業部,以及顯示器件事業部。通過此次收購,Cree擁有了從外延片、芯片到封裝的完整產業鏈,改變了以往只售芯片的單一營銷模式。此次收購為Cree提供了低成本制造平臺,有助于補充Cree在LED芯片技術、知識產權以及營銷方面的投資,是Cree進入半導體照明市場的戰略性一步。
2008年2月份 Cree宣布收購另一家LED照明大廠LED Lighting Fixtures (LLF)。LLF是擁有許多LED照明產品的大廠,也是業界首家發展出可用于一般照明用LED投射燈的廠商,其獲得矚目的商品已經應用在商業與家用照明上,采用的LED模塊是Cree的XLamp LED,并搭配LLF公司的彩色混合技術,能夠打造出高效率且高色彩質量的LED照明產品。這項收購表明了LED大廠積極參與LED照明事業的決心,并使得Cree掌握了原先屬于Cree客戶的照明大廠,通過整合雙方的資源,增加Cree公司在LED照明應用的深度與廣度。
Cree在收購LLF后,從原本的LED芯片、封裝大廠,拓展為LED照明大廠,結合上中下游,建立起垂直整合的供應鏈,使其能夠趕上Philips集團的腳步。
臺灣企業連橫
跟國際大公司不同的是,臺灣地區憑借產業的地區優勢,對產業鏈中相同的環節進行橫向聯合和整合,通過合并、交叉持股,整合資源等方式,迅速做大規模、以量取勝。臺灣業界從上游到下游的產業鏈中,公司之間有著互相投資、持股的關系,這樣就使臺灣地區整個LED產業,形成了橫向為主的網狀聯合。
晶元整合
2006年9月28日晶元光電(臺灣地區第一大LED芯片商)、元砷光電(臺灣地區第二大LED芯片商)以及連勇光電宣布合并,晶電為存續公司。新晶電將藉由集團的優勢,擴增產能,成為全球最大的紅光LED廠以及第四大藍光LED廠。合并做到了技術及產能資源的整合,也將相近的產品線做了整合,消除了合并之前的互相競爭,保證了利潤空間。這次合并最大的意義是大中華地區第一次出現一家國際級的LED上游外延、芯片公司,未來在與國際大廠進行策略聯盟和交叉授權時將更居有利的地位。
臺灣業界采用連橫的方式比較多,產業的分工更細化,在某個產業環節做大產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將發揮臺灣地區制造業的強項,而且專注于一個環節,就能做得更好。從產品線看,外延、芯片、封裝、應用都有公司在專注地做,同時專注于不同環節的公司之間有很好的橫向聯合。臺灣業界的特點是不同環節的公司間有投資、參股、持股等關系,這樣等于將供應商、客戶、終端市場用投資鏈綁定。以晶電、泰谷和億光的鐵三角為例,上游芯片廠晶元光電參與泰谷光電私募成為泰谷最大股東。晶電與泰谷聯盟后,將可委托泰谷代工,除了資源共享,還可以控制投資機臺的風險。對泰谷而言,泰谷可藉晶電打入LED TV(以LED為背光源的液晶電視)供應鏈。對晶電和泰谷來說,是雙贏的局面。
此次結盟,是晶電繼合并國聯、元砷、聯詮、連勇等上游芯片廠后,首次成為泰谷最大股東,進一步集成并獨霸臺灣LED上游芯片領域,擁有MOCVD設備近250臺,拉大了與二線公司的距離。
鴻海布局
2009年6月鴻海通過旗下鴻揚創投,投資藍寶石基板長晶大廠鑫晶鉆,這是鴻海繼沛鑫、先進開發光電之后,又一樁LED的投資布局。從這些布局動作中不難看出,鴻海將以積極的姿態介入LED背光市場并且為更大的照明市場積極布局。
2009年11月14日,鴻海旗下的群創光電跟奇美電子進行合并,合并后群創光電為續存公司。不過,由于奇美電子的品牌在中國大陸市場的地位舉足輕重,因此新公司的名稱會沿用奇美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稱Chimei Innolux。鴻海于面板產業頻頻動作表明鴻海要在面板業上超越友達光電,挑戰三星及LG。但是鴻海的目標不僅僅是面板,而是要逐步介入LED行業。鴻海早前已表示配備背光LED的液晶TV,將會為集團旗下的TV業務帶來重要影響。如此不難令人聯想LED芯片及封裝可能是鴻海的下一個目標。奇美電子跟鴻海旗下的先進電都生產LED芯片,但隨著背光LED產品的滲透率增加,LED芯片的穩定供應將是關鍵所在。
臺灣是LED產業發展比較早的地區,企業間分工細,技術實力強,產業產能大,市場占有率高,相關企業發展的態勢非常具有戰略參考意義。臺灣地區跟中國大陸的合作也非常多,最近臺廠也頻繁跟大陸企業合作,布局中國大陸。要推動大中華地區 LED產業的發展,加強跟臺灣業界的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國際公司在中國市場的布局
中國30年來飛速發展,具有穩定的環境和巨大的市場需求,成為大企業必爭的市場。國際大廠已經在中國進行布局,有以Philips、Osram、GE這三大照明巨頭為代表的跨國公司,還有Cree和Nichia等專業LED國際企業,紛紛有意向或者已經在中國設立生產基地,開拓中國市場。其中,Philips、Osram在傳統照明產業中,已經以參股、并購傳統照明企業等形式,積極進入中國市場。下面對Philips和Cree在中國的布局做分析。
飛利浦加入聯盟
2009年11月Philips公司宣布正式加入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同時表示,將進一步增加在中國投資,擴大研發和生產能力。飛利浦在世界半導體照明行業中,一直處于領先位置。通過持續的投入與研發,構建包括芯片制造、封裝、燈具應用等環節的完整產業鏈,并逐步完成基于LED核心知識產權的布局。目前Philips已經在深圳設有一家消費家居照明的研發及生產基地,年產值在數十億元。2008年的金融風暴影響了歐美市場,但中國國內市場增長迅速,Philips未來將逐步將銷售重心轉到中國市場。Philips加入中國的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僅僅是一個布局中國的信號,未來有可能繼續在中國擴建LED生產基地。
Cree在中國的布局
從2007年收購華剛,到2008年收購LLF,Cree實現了產業鏈的垂直整合。從原本的LED芯片、LED封裝大廠,變成LED照明大廠,結合上中下游,建立起了垂直整合的供應鏈。
2009年 11月9日Cree在廣東省惠州市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在中國建LED芯片廠。同時惠州市政府宣布正式加入Cree的“LED城市計劃”。計劃在全市范圍內大面積普及LED照明,并且采用Cree及其合作伙伴的產品。這是繼2007年收購華剛光電之后Cree 在中國市場上的又一重大舉措。Cree將是全球四大芯片巨頭中唯一一家在中國有封裝廠和芯片廠的公司。
Cree的惠州LED芯片項目將深刻影響國內LED芯片產業的格局。一方面,Cree的進入將提升中國LED芯片技術的總體水平,把國產芯片質量提升到新的高度。另一方面,部分技術水平較差的國內LED芯片企業將面臨著生存難題。Cree的到來也有可能加快日亞、歐司朗、飛利浦等其他國際LED芯片巨頭進軍中國的步伐。
從以上的布局可以看出國際企業對中國市場的重視以及布局中國的長遠打算。中國巨大的市場吸引著國際大廠在中國進行產業布局,也給中國本土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嚴峻考驗。本土企業將在中國的市場上跟國際公司競爭,國際公司具有技術積累和專利布局的優勢,轉移到中國后制造成本的接近,都將直接影響我國本土LED企業的發展策略。
LED產業發展特點與戰略
雖然擁有良好的LED產業發展機遇,我們卻很難預測在中國大陸,近幾年內能否迅速出現國際化的大型LED企業,能否在如此巨大的市場中呈現技術、資本、產能的競爭力。認真分析了解LED產業特點,對確定我國LED發展戰略,引導LED企業發展至關重要。
LED產業是典型的高科技產業,具有高科技、大資本、高端人才密集型的特點。產業技術的不斷創新和變革將引導產業的投資和發展方向,這就決定了LED產業發展必須依靠三者的有效、合理、科學的結合,才能夠獲得穩定、持續的發展,在產品市場中具有一定的競爭力,也決定了LED產業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實現大發展、大躍進的產業。沒有人才上的充分準備、沒有專利技術上的長期積累、沒有資本上的大量投入,很難有國際化的大型LED企業在本土迅速崛起。
LED產業將成為具有戰略價值的高科技產業,將逐步成為體現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科技實力的高科技產業之一。隨著全球經濟發展,綠色能源與節能環保產業會逐步發展,成為對一個國家和地區具有戰略價值和意義的產業。美國能源部和歐盟有關委員會在2009年分別集合了百余位科學家、企業家,對LED產業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制定了具體的發展策略。我國LED產業發展需要政府從戰略高度認真對待。
LED的核心技術由上中游企業控制,并決定產業和市場的發展。技術的創新和發展在未來十年中都將是持續的。在LED企業發展中,通過一次性投入、單一技術開發而解決發展問題是非常困難的。市場和技術的競爭是長期和持續的,只有具有核心技術、持續創新能力、市場開拓能力和資本實力的企業才能夠獲得不斷發展。
從1999年到2009年,在美國申請的LED相關專利3312件中,日本約占50%,是申請最多的國家,其次是美國占30%,中國臺灣居第三占11%,韓國第四占7%,其他總計7%。可以看到日本和美國對LED專利的布局做得最多,中國臺灣地區也占有一席之地。后起之秀是韓國,有232件專利。
LED產業發展將與其他行業結合,體現整體科技產業發展實力。產學研結合推動核心專利布局,非常類似半導體集成電路產業,LED產業需要機械制造、材料化工、電子控制等產業中的高科技技術支持,體現了跨學科、跨行業的發展特點,LED在人才需求上也體現了相同的特點。我國LED產業鏈不均衡,大陸有幾千家LED封裝廠和數目更加龐大的燈具制造廠,而在上游LED芯片、外延的開發上明顯落后于跨國LED巨頭,這些關鍵技術將是外資企業進入中國LED市場的主要利器。加強我們本土企業在上
游技術的研發和制造力量,擺脫國外企業的外延、芯片壟斷及打破專利壁壘,還需要我們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和研發水平。
LED在實現自身產業垂直整合的同時,也通過與LCD、傳統照明、集成電路等產業的跨行業整合,實現產業飛躍,獲得迅速發展。我國的LED產業發展不平衡,呈現漏斗形,終端應用廠、封裝廠非常多,而技術及資金密集的芯片和外延企業卻非常少,這嚴重影響下游廠家的生產利潤,也阻礙了LED產業的健康發展。從大中華地區的發展來看,臺灣地區的技術力量及在LED產業的積累是可以跟其他巨頭抗衡的,其技術制造團隊及原材料和
設備的支持環境也比較成熟。而且臺灣地區通過產業鏈垂直整合,LED與LCD跨產業結合,實現了迅速發展。最近中國大陸及臺灣的官方跟商界都在共同推動雙方的聯手合作,做資源、技術、專利、團隊及資金的整合,加上中國大陸的政策推動,我們還是很有機會在這個新的行業里迅速發展,將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創造。
集中資源,把握機遇。沒有自主團隊和技術,單純依靠市場是不能換取國外高科技的。近幾年,中國政府對LED產業的推動不可謂不大,最近從國家到地方對整個LED產業都非常重視,很多地方都在布局當地的LED產業,力爭把本地區做成LED產業基地。這種做法會不會分散資源,延緩我國整體LED產業的進程,值得思考。要把產學研的聯合項目做好,做有真正實際效益的項目;推動產業的技術積累和新產品開發、做好自主知識產權的開發和保護,這才是最重要的。
相比世界級的企業和臺灣地區的技術積累,我們在LED行業的積累和經驗還相對薄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在國家政策引導下,合理并且集中地利用政策資源,為我國LED中上游企業提供政策和市場支持,這樣我們才能快速地縮短跟國際水平的差距,并且做大做強整個LED產業。資源的集中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導及我們LED業界的共識,市場機遇非常大,有效的聯手及集中資源,能讓我們在世界LED產業中擁有一席之地。(作者/肖國偉 晶科電子(廣州)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